媒体动态

中国艺术报:舞剧《主角》5月在京首演:以舞蹈的温度凝练呈现小说的深度

2025-04-02来源:

  舞台上,鼓风机的轰鸣与群演的窃窃私语交织成“流言蜚语”的声场;老式收音机的电流杂音转化为角色内心的绞痛,观众在噪声环境中与角色共感情绪的焦虑与挣扎……3月29日、30日,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演出的舞剧《主角》在北京舞蹈学院进行全要素排演。这部舞剧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彦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以先锋、创新的舞台语言展现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沉浮人生,并以此为切口呈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长篇小说《主角》是一本近78万字的鸿篇巨制,对于编剧罗怀臻而言,如何删繁就简、提纯核心,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创新。罗怀臻选择了小说主人公忆秦娥从放羊娃到秦腔名伶“化蛹成蝶”的人生蜕变中具有强戏剧性的命运节点,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反映了秦腔艺术团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以及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碰撞。

  从长篇小说到舞剧,不仅是文本的极致提炼,更是跨媒介的探索。导演王玫一直很关注舞蹈创作中的“现实”和“真实”等问题,擅长用个性的、自由的舞蹈语汇去营造舞台上的现实空间,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舞台上,忆秦娥的抗拒、投入、痛苦、纠结、快乐等各种情绪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她与三个恋人的三段双人舞,毫无疑问是舞段设计的一大重点。这三段双人舞设计不仅对人物关系进行深入挖掘,还注重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情。与此同时,多媒体设计上巧妙运用实时影像,在重要的叙事节点以特写的形式充分放大舞者的表情与情绪,将人物内心的细腻波动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营造出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效果。

  舞台上,练功房明暗交替不停开关的门,象征着忆秦娥的成长与蜕变,每一次开启与关闭都在诉说着她不懈的努力与坚持;结尾处升起一面巨大的镜子,忆秦娥褪去光环走入其中,高台上她的学生华彩登场,镜面虚实与高低反差折射出艺术的传承与“主角”的更迭。

  小说《主角》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是苦难的,却又不失阳光。舞剧的舞美、服装等都需要切准时代的脉搏、人物的成长和社会的变迁。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介绍道:“此次舞台设计选择了‘中度灰至黑’的渐变以及‘浅灰向深’过渡的背景幕色调,同时通过穿梭影像的设计完成空间跳跃,展现了忆秦娥从乡村到城市的艰难历程。”此剧服装大规模使用各式粗麻土布面料,服装设计阳东霖认为这种未经精制的原始质感,恰是表现秦腔艺人生命力的最佳语言。在秦腔戏服的表现上,阳东霖保留了戏服原本的形制骨架,颠覆其材质与色彩,将蟒袍的华丽庄重转化为粗布麻衣的朴拙,将繁复精致的绣花改为立体的纹样拼接,打造出另一种具有传统韵味的创新表达。

  秦腔是粗犷豪放的,舞剧《主角》的音乐创作既体现了传承,又大胆地引入噪音艺术,将日常声响升华为音乐语言——“只要能发声的物体,都是乐器”。作曲赵博认为,舞剧音乐需成为独立的叙事语言,既要与肢体动作严丝合缝,又要通过音色、节奏构建出角色内心的情感与时代的印记,因此采用影视化叙事手法,以功能性音乐来驱动情感流动。

  据了解,舞剧《主角》下一步将结合各方专业意见进一步打磨提升,于5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力争为观众呈现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震撼的舞台力作。